欢迎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西花蓟马识别与防控技术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28日 07:15  浏览次数: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occidentalisPergande缨翅目,蓟马科,花蓟马属。生殖方式,以孤雌生殖为主。雌雄交配通常在羽化后2~3天,雄虫与雌虫非专一交配。蓟马的发育经过卵、若虫、预蛹、蛹和成虫5个阶段。由于蓟马既有渐变态的特征,又具有全变态的特征,被认为是处于渐变态与全变态之间的过渡类型,称过渐变态。

图1. 西花蓟马生活史

一、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1.4~1.7毫米,体色淡黄色至褐色,触角8节。头宽略大于头长,单眼间鬃1对,很长,位于前后单眼外连线的内侧,复眼后鬃6对,从内向外第4对鬃最长,约与单眼间鬃等长。前胸背板有4对长鬃,分别位于前缘、左右前角各1对,左右后角2对,后缘中央有5对鬃,其中从中央向外第2对鬃最长;前翅淡黄色,上脉鬃18~21根,下脉鬃13~16根,排列均匀完整。

图2. 西花蓟马成虫

图3. 雌成虫图

4. 前胸背板

图5. 触角

图6. 翅

雄成虫:体长1~1.15毫米,体黄色,腹部第3~7腹板前部有小的横椭圆形腺室。

卵:长0.2毫米,产于叶表皮下,初为白色,肾形,即将孵化时眼点呈红色。

图7. 雄成虫图

8. 卵

若虫:若虫期多为2龄,一龄若虫初孵乳白色,之后为淡黄色。二龄若虫淡黄色至黄色。

图9. 若虫

蛹: 分为预蛹及蛹,预蛹行动迟缓,触角为鞘囊状,短而向前,复眼小,无单眼,翅芽外露;拟蛹触角长且弯向头背后,出现单眼,翅芽增大。

图10. 预蛹图

11. 蛹

二、寄主植物

西花蓟马寄主范围广,包括多种蔬菜、花卉、棉花等经济作物,目前已知的寄主植物多达500余种,主要有茄子、辣椒、生菜、番茄、豆类、草莓、李、桃、苹果、葡萄、兰花、菊花等,随着西花蓟马的不断扩散蔓延,其寄主种类一直在持续增加。

三、为害特点

西花蓟马多隐藏于植物花蕊或叶片背面,靠吸取植物汁液及花粉为生。在取食过程中以锉吸式口器刺吸寄主植物的叶、花或果的汁液,被害叶片初呈白色斑点后连成片,影响光合作用。取食植物花粉或花的子房,造成畸形、发育受阻。对果实为害主要锉吸果实表面,留下疤痕,有时会形成木质化疮疤和斑点,严重影响品质和商品价值。

图12. 为害黄瓜叶片症状图

13. 在大椒花聚集危害

图14. 为害豆角症状图

15. 为害黄瓜症状

图16. 为害番茄症状图

17. 为害茄子症状

四、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

西花蓟马产卵于植株花、叶、幼果或嫩茎组织内。若虫喜欢在叶片背面取食危害,成虫则喜欢迁移至花中危害。成虫活跃、善飞能跳、怕光,在适宜条件下,每头成虫的产卵量可达200多粒。

西花蓟马在北京地区年发生16~17代,发育适宜温度为20~30℃,在25~35℃条件下2周内即可完成一代。该虫以成虫和若虫在作物和杂草上越冬,在保护地周年可繁殖。

五、防治方法

防治蓟马应统筹兼顾,综合防治,建议采取清理环境、培育净苗、加强监测、蓝板诱杀、保护和释放天敌、合理用药等多项措施,对蓟马进行综合防控。

清理环境:蓟马喜欢在花内危害,尽量不要在蔬菜种植区周边种植月季、黄花菜(金针菜)等开花植物。上一茬拉秧后及后清洁田园,彻底铲除杂草、残株并集中烧毁、掩埋处理,以减少田内虫口基数。每年夏季换茬时,利用夏季高温进行闷棚处理,方法是将棚内所有残株、杂草连根拔出,凉晒在棚内,再将棚室密闭7~10天,晴天天数不得少于3天,然后用10克/立方米硫磺粉进行熏蒸。

培育净苗:尽管防虫网难以阻挡蓟马的扩散,但蓟马自身扩散能力有限,应当加强苗期管理,育苗前清理育苗环境,加强隔离,定植前进行净苗处理,以减少定植时的虫口基数,定植后加强监测,尤其花、叶片背面为重点监测位置,如发现蓟马危害,及时进行防治。

物理防治:蓟马对蓝色具有很强的趋性,在蓟马发生期每亩悬挂蓝板(25×30cm)30片,最佳悬挂高度与植株生长点基本一致,但要根据作物品种适当调整,同时,在蓝板上涂抹聚集信息素,可有效提高诱集数量。

生物防治:蓟马的天敌种类较多,有小花蝽、捕食螨、寄生蜂和微生物等。小花蝽Oriussp.对蓟马具有较高的控制作用,可以通过人工释放或保护自然种群的方法防治蓟马,但小花蝽在秋季受光周期的影响进入滞育,防控效果下降。胡瓜钝绥螨控制蓟马的种群数量。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swirskii是捕食螨中对蓟马防控效果较好的种类,可以通过人工释放的方式对蓟马进行防控。

图18. 东亚小花蝽成虫图

19. 东亚小花蝽若虫

图20. 斯氏钝绥螨图

21. 斯氏钝绥螨不是蓟马

合理用药:由于目前用于防治蓟马的有效药剂较少。目前可以选用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进行防治,使用方法为1000~2000倍液整株喷雾,防治效果在95%以上。为减缓抗性产生,可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000倍液轮换使用。有机种植园区可以选用1.5%除虫菊素200倍和矿物油200倍液,也可有效降低种群数量。施药时重点喷施花、嫩梢、叶片背面及地面,喷药要做到均匀、细致,间隔7~10天,连续防治2~3次,但应尽量避免在一个生长季连续多次使用此药剂,对已经产生抗药性的杀虫剂要慎用或不用,以避免抗药性的发展。

(稿件来源: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植物害虫综合防治研究室,联系方式:010-51503439)

Copyright © 2015 - 202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京ICP备1303835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