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韭菜上的化学农药残留--贺敏
2020年08月12日 14:41  浏览次数:814

大家好, 我是农药与农田环境研究室的贺敏,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韭菜上的化学农药残留”。韭菜属百合科,为多年生宿根蔬菜。它的种植特点是一年内可以多次采割,种植期可达4-5年,又称“懒人菜”。为了减少韭菜的病虫草害发生,农民首选抗病虫、抗低温、耐高温、分株能力强、外观和内在质量好的品种,其次是良好的管理措施、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治。如果韭菜是小面积种植,病虫害发生的机率相对较小。但是随着韭菜需求的增加,种植面积不断增大,韭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爆发频率也在增加,一招不慎,损失惨重。因此,在大面积韭菜种植区域,化学农药因为防治效果好、投入成本低,已是生产上必不可少的投入品。

韭菜生产过程中害虫主要是韭蛆、潜叶蝇、蓟马;病害主要是灰霉病、疫病、霜霉病。登记的防治农药有噻虫嗪、噻虫胺、吡虫啉、辛硫磷、虫螨腈、虱螨脲、灭蝇安、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氟铃脲、氟啶脲、苦参碱、印楝素、腐霉利、二甲戊灵。化学农药是利刃,防治效果立竿见影,但他们是双刃剑。随着化学农药年复一年的广泛使用,靶标抗性不断增加,对非靶标也有负面影响。韭菜上残留的杀虫剂浓度高,人食用后可能会产生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韭菜上残留的杀菌剂浓度过高,人食用后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全世界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开展各种研究,期望减少农药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量研究发现,影响农药残留的因素有农药的剂型、剂量、施药方式、温度、湿度、光照、风、降雨、土壤性质、作物品种、长势等。我们研究发现农药的使用剂量、施药方式、土壤性质是影响韭菜农药残留的最主要因素。韭菜一年至少可以收割3次,我们开展了韭菜养根期灌根试验,农药为噻虫嗪、噻虫胺、吡虫啉、辛硫磷,施药间隔30、20、10天,施药剂量为最高登记剂量。此后割掉地上部韭菜,待韭菜长出第一茬,收获的韭菜中噻虫嗪、噻虫胺、吡虫啉、辛硫磷残留量为0.05-0.2 mg/kg。我们还开展了韭菜生长期的灌根试验,施用农药、间隔期、施药剂量与养根期灌根试验相同,此时收获的韭菜样品有超标情况发生。韭菜生长期每10天灌水一次,收获时的韭菜残留浓度会降低。韭菜生长期灌根,农药由根部传导到茎叶,7-14 d时残留浓度可达最大值,接下来再缓慢降解,因此韭菜采割前14天最好不要施用农药。

韭菜上传统的灌根施药技术耗水量大,农药损失率高,而药肥一体化的滴灌技术非常适合韭菜的生产。后续我们将利用药肥一体化的滴灌技术,为韭菜生产定量供给水分、养分和农药,研究农药在韭菜-土壤-水分之间的分布、迁移、降解、代谢,为提高农药利用率,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来源:植环所广播站

Copyright © 2015 - 202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京ICP备13038350号-7